Index   Back Top Print

[ AR  - DE  - EN  - ES  - FR  - IT  - PL  - PT  - ZH_CN  - ZH_TW ]

教宗方济各

第 54 届世界和平日文告 

2021 年 1 月 1 日

「关怀的文化作为和平之路」 

 

 

1. 新年伊始之时,我衷心向各国元首、国际组织负责人、宗教领袖以及各宗教的信徒、诸位善心人士致意。我向大家致上最诚恳的祝福,祝愿未来这一年,人类能在人与人、团体与团体、民族与民族、国家与国家之间,向着友爱、正义与和平的道路上迈进。

2020 年,全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的肆虐,引起了严重的健康危机,这已跨越国界,成为全球性的现象,与此相关的其它危机如气候、粮食、经济、移民等也都因而更加恶化,并造成沉重的痛苦及困窘。我特别想到那些失去亲人或自己心爱的人,以及所有失去工作的人们。我也想到医师、护理师、药剂师、研究人员、志工、医院专职司铎以及医院和健康照顾中心的工作人员。他们牺牲小我,照顾病人,减轻他们的痛苦,挽救他们的生命;而他们自己有许多人在这过程中丧失性命。为了向他们致敬,我再次恳求政治领袖和私营部门,要尽一切努力来研究新冠肺炎疫苗,以及照顾病患、穷人和那些最脆弱的人所需要的各种重要技术。[1]

令人难过的是,虽然有这些爱及精诚团结的见证,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国家主义、种族主义、排外心理等,以各种形式一波一波地掀起,还加上那些只会带来死亡与毁灭的战争和冲突。

在过去这一年,这些和其它充斥着人类历史的种种事件,教导了我们,努力建造一个更友爱的社会,来互相关怀和关怀受造界,是多么重要的事。

这是为什么我将今年文告主题定为「关怀的文化作为和平之路」。关怀的文化,是击败冷漠、浪费、对抗的文化的一种方式,而后者在我们这个时代已如此盛行。

2. 造物主天主──人类蒙召关怀的起源

许多宗教传说都叙述人类的起源,以及他们与造物主、自然界及与同胞人类的关系。在圣经里,创世纪从最初几页开始就显示出,关怀或保护天主对人类计划的重要性。它强调了人(’adam)与大地(’adamah)之间的关系,以及我们自己身为弟兄姊妹间的关系。按圣经所叙述的创造故事,天主在「伊甸种植了一个乐园」(参:创二 8),交给亚当照顾,「叫他耕种,看守乐园」(创二 15)。这表示要使大地结实累累,同时也要保护它,并保存它维持生命的能力。[2] 「耕种」与「看守」是形容亚当与他所居住的乐园的关系,也形容天主对他的信任,让他成为一切受造物的主人及看守者。

加音和亚伯尔的出生,使人类开始有了兄弟姊妹,他们之间的关系──即使加音的理解有错误──可以用「保护」或「看守」一词来诠释。加音杀害了他的弟弟亚伯尔后,天主问他弟弟在那里,他回答天主说「难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?」(创四 9)[3]。加音跟我们每个人一样,都被召叫做「他兄弟的看守人」。「这些古老的故事,充满象征性的意义,见证我们今天共享的信念:世上一切皆互相连系,若要对他人实践友爱、公义和忠信,我们一方面要真心爱惜自己的生命,另一方面要维系与大自然的关系,两者密不可分。」[4]

3. 造物主天主──关怀的典范

圣经里的天主,不仅仅是创造者,也是关怀受造物的天主,特别是对亚当、厄娃及他们后裔的关怀。虽然加音由于犯了罪受到咒骂,但造物主给了他一个受保护的记号,使他的生命免于受害(参:创四 15)。此举虽然肯定了人是依天主肖像所造,而有不可侵犯的尊严;也是一个记号,表示天主的计划是要保存受造界的和谐,因为「和平与暴力无法并存」。[5] 安息日的制定,主要目的就是为关怀受造界,除了要在安息日敬拜天主外,也是为了让大地休养生息,并关怀穷苦的人(参:创二 1~3;肋廿五 6)。每逢第七个安息年要庆祝禧年,让大地、奴仆、欠债者有喘息的机 会。在那个恩慈之年,最穷困的人会得到照顾,给他们新的机会,这样,他们中间就不会有穷人。(参:申十五 4)

在先知的传统中,一个团体如何对待他们当中的最弱势者,可以看出圣经里对正义最崇高的表达。特别是亚毛斯(参:二 6~8、8)和依撒意亚(参:五八),不断地为弱小又无权势的穷人要求正义,他们呼求天主垂听,而上主垂顾了他们。(参:咏三四 7;一一三 7~8)

4. 耶稣公开传教生活中的关怀

耶稣的一生和传教生涯显示出天父对世人之爱的至高启示(参:若三 16)。在纳匝肋的犹太会堂,耶稣显示自己是上主所祝圣的,「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,向俘虏宣告释放,向盲者宣告复明,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」(路四 18)。这些与禧年相关的救世行动,强烈地见证了祂从天父那儿所领受的使命。基督满怀怜悯地接近病患的身心灵,治愈他们;祂宽恕罪人,给予他们新生命。耶稣是善牧,祂关心祂的羊群(参:若十 11~18;厄卅四 1~31)。祂是善心的撒玛黎雅人,弯下身子去帮助受伤的人,为他包扎伤口,予以照顾。(参路十 30~37)

耶稣在传教生涯的最高峰时,给了我们最后一个证明,证明祂对我们的关心:祂甘愿被钉十字架,将我们从罪恶和死亡的奴役下解放出来。因为祂为我们牺牲生命,而开启了爱的道路。祂对我们每一个人说:「跟随我;你去,也照样做。」(参:路十 37)

5. 在耶稣门徒生活中的关怀的文化

初期教会的仁爱工作,其重心就是神哀矜和形哀矜。第一批基督徒共享彼此所有,因此在他们当中没有穷困的人(参:宗四 34~35)。他们努力使人感觉宾至如归,让团体成为一个家,关心每一个人的需要,随时愿意照顾那些最贫困的人。后来就习以为常,大家会自动拿出所有,来喂养穷人,埋葬死者,照顾孤儿、长者及在灾难中──例如船难──的受害者。后来,当基督徒的慷慨失去了最初的热诚时,一些初期的教父便强调,按照天主的意思,财产是为大众利益而存在的。对圣安博(St. Ambrose)来说,「大自然倾其所有,让所有人共享。(……)。因此每个人也有共同的权利,但由于人的贪婪,使人认为这权利只属少数人所有。」 [6] 在教难时期结束后,教会利用她重获的自由,来激励社会和其文化。「时代的需要,呼唤着我们要作出崭新的努力来从事基督徒的仁爱服务工作。历史 记录了无数仁爱工作的实例……。教会在穷人当中的工作,多半都很有组织。所以引发了许多帮助人类各种需要的机构:医院、穷人之家、孤儿院、弃婴之家、旅人庇护所等等。」[7]

6. 教会社会训导的一些原则作为关怀的文化的基础

由教会开始的「服务」(diakonia),藉由教父们的反省变得更为丰富,而这么多世纪以来,透过许多信仰见证人的积极爱德工作也变得更有活力,于是成为教会社会训导的核心。这个教导是给所有善心人士的宝贵原则、标准和提议,可以做为「关怀」的基本原理(grammar):致力于促进每一个人的尊严,与穷人和弱者同舟共济、追求共益,关心对受造界的保护。

以关怀促进每一个人的尊严与权利

「人这观念起源于基督信仰并在基督信仰内日臻成熟,能促进人所追求的整体发展,因为人要表达的是彼此间的关系,不是个人主义;它肯定包容而不是排斥,肯定独特而不可侵犯的尊严,而非剥削。」[8] 每一个人,不论男女,本身就是一个目的,绝不仅只是以这人的用途来定其价值。人受造,是为在家庭中、在群体中及社会上共同生活,在这里,所有人都有同等的尊严。人的权利是来自这尊严,人的责任也是,就像接纳并帮助穷人、病人、边缘人,接纳我们的每一个「近人,不论其时空距离的远近。」[9]

关怀公益

社会、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面向,若要体现最完美的状态,就必须是为公益着想,换句话说,就是「让社会团体及其每一成员,都能在他们生活的社会条件下,充分而便利地发挥其能,履行了自身职责」[10],那么就能充分地达到这目标。因此,我们的工作计划必须考虑到对全人类的影响,以及这些计划对当前及未来子孙所造成的后果。新冠肺炎的流行已适时让我们看到此一事实的真相。面对此疫情,「我们明白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,每个人都很脆弱迷惘,但每个人都很重要,别人也需要我们,我们都必须同心合力划桨」[11],因为「没有人能只靠自己而得救」[12],同样,一个保持孤立的国家,也不可能为自己的人民争取到共同的福祉。 [13]

以精诚团结表达关怀

精诚团结具体地表现了我们对他人的爱,不是空洞的同情,而是「坚决而持续的决心;即是献身致力于每一个人的和整体的利益,因为我们大家都是要为众人负责的。」[14] 精诚团结帮助我们不把他人──不论是个人,或更广义的人民或国家──只看成是统计数字,或是用完即弃的工具,而要视之为我们的近人、我们人生旅途上的同伴,像我们一样被召叫来参加生命的盛筵,每一个人都同样受到天主的邀请。

关怀并保护受造界

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清楚意识到,整个受造界是息息相关的。通谕也强调我们必须聆听穷人的哭声,也聆听受造界的呼喊。不断地注意聆听,能使人转为有效地关怀大地──我们共同的家园,并关怀在贫困中的弟兄姊妹。在此我愿再次指出,「假若我们的内心欠缺对人类伙伴的温柔、怜悯和关怀,就不可能与大自然及其它受造物有真正深度共融的意识。」[15] 「和平、正义、保护受造界,这三个主题绝对是互相连结的,不能分割,也不能分别处理,否则便是在简化问题。」[16]

7. 指出共同道路的指南针

在这个被浪费的文化主导的时代,面对着一国之内以及国与国之间日渐严重的不平等,[17] 我呼吁政府和国际组织领导人、企业领袖、科学家、媒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,能以这些原则为「指南针」,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,为我们指出一个共同的方向,保证一个「更有人性的未来」。 [18] 这能使我们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,并为共益并肩合作,减轻那些贫穷、生病、受奴役、战争和遭歧视者的痛苦。我请求每一个人都能手持此一指南针,在关怀的文化上成为先知性的见证人,努力克服社会现存的诸多不平等现象。这只有借着妇女、家庭和社会、政治及组织领域广泛且有意义的参与,才得以实现。

这些社会原则的指南针,不但对于关怀的文化的成长至为重要,也指出,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必须受到兄弟情谊、彼此尊重、精诚团结、遵守国际法律等等的启发。关于这方面,我们必须承认需要护卫和促进基本人权,因为那些是不得违反、是普世皆然,而且是不可分割的。[19]

同样急迫的是,必须遵守人道主义法,特别是在不断有冲突及战争的此时。可悲的是,许多地区和小区,已不记得曾经有安居乐业、生活平安的时候。无数城市已成为不安全的中心:面对着爆炸物、大炮、小型武器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,都市居民只有尽量想法保持正常的生活常轨。儿童无法上学,大人无法工作养家。在许多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地方,饥荒也正在蔓延。人们被迫逃亡,不但离开家园,也离开他们的家族历史以及文化的根源。

虽然这类冲突有许多原因,但结果总是一样的:毁灭,以及人道主义危机。我们该停下来自问,是什么使我们的世界把冲突、战争视为正常,我们的心要如何改变,我们的思考方式要如何改变,才能在精诚团结中致力于真正的和平。

我们把多少资源花费在武器上,特别是核子武器,[20] 而那些资源原本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事项上,例如保障个人的安全,促进和平及人类的整体发展,对抗贫穷以及提供医疗照顾?全球性的问题,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气候变迁,都只让这些挑战更为凸显。「若能把原本用于武器和军事开支的经费,用来成立一个『世界基金』,以永久消除饥饿,并用于最贫穷国家的发展,」 [21] 那该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决定啊!

8. 施行关怀的文化的教育

要促进关怀的文化,需要有教育的过程,而在这方面,社会原则的指南针在各个相关的情境中成为一个有用且可靠的工具。让我举几个例子:

─ 从家庭──社会的自然且基本的核心,开始教育人们关怀,在家庭中我们学习如何生活,并在相互尊重的精神中与他人建立关系。然而家庭应该要有能力来实行这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任务。

─ 除了家庭外,学校及大学,在某方面来讲,还有大众传播媒体,也都对教育负有责任。[22] 他们都蒙召去承认每一个人、每一种语言、种族和宗教团体和每一民族的尊严,以及从这认同而产生的基本权利,以此作基础来传递一套价值观。教育是建立一个更公义更友爱社会的支柱。

─ 宗教,以及宗教领袖,在向信友及社会大众传递精诚团结的价值、尊重彼此的差异,关心穷困的弟兄姊妹这些事上,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此时我想起教宗保禄六世于 1969 年对乌干达国会的致词:「不要害怕教会,她尊敬你,她为你教育诚实忠心的国民,她不会助长竞争和分裂,她 会努力促进健康的自由、社会正义与和平。如果她有任何喜好,那就是喜爱穷人,教育孩童和人民,喜爱关怀受苦者及遭遗弃者。」[23]

─ 我再次鼓励所有参与公共事务者,以及国际组织者,不论是政府的或非政府的,以及所有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领域者,能「致力于更加开放和相容并蓄的教育,其中包括:耐心聆听、建设性的交谈和促进相互了解。」 [24] 我希望我在〈为发起全球性的教育协议文告〉中所提出的恳求,能广受认同和接纳。

9. 没有关怀的文化就没有和平

因此关怀的文化要求共同的、全力支持的,以及包容性的承诺,来保护并促进所有人的尊严和益处,愿意表示关怀与怜悯之心,为和好及愈合而努力,并增进相互的尊重和接纳。这样,它就代表了通往和平的有利道路。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,都需要通往和平的道路,以治愈伤痛。也需要有缔造和平的人──准备好的一众男女,去勇敢且有创意地开始这愈合的过程和焕然一新的会晤。」 [25]

 在这样的时刻,人类的船只已被当前的危机风暴所撼动,正在费力前行,要前往一个较平静祥和的天地,人性尊严的「舵」和基本社会原则的「指南针」可以让我们一起驾驶一段平稳的航程。身为基督徒,我们应该时时注视童贞玛利亚──海洋之星和望德之母。愿我们共同努力,朝向一个爱与和平、兄弟情谊及精诚团结、相互支持和接纳的新天新地前进。愿我们永不屈服于诱惑,永不转移我们的眼光和漠视他人,尤其是那些最穷困的人,[26] 反而要每天努力,以具体务实的方式,「去建立一个彼此接纳,并互相照顾的弟兄姊妹团体。」[27]

发自梵蒂冈,2020 年 12 月 8 日

方济各

(台湾明爱会 恭译)

 

 


 

脚注:

[1] 参:于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会议影音的谈话,2020 年 9 月 25 日。

[2] 参: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(2015 年 5 月 24 日),67。

[3] 参:201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:「手足之情──和平的基础及途径」(2013 年 12 月 8 日)。

[4]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(2015 年 5 月 24 日),70。

[5]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,《教会社会训导汇编》,488。

[6] 《论责任》(De Officiis),1, 28, 132: PL 16, 67.

[7] K. BIHLMEYER-H. TÜCHLE,《教会史》(Church History)vol. 1, Westminster, The Newman Press, 1958, pp. 373, 374.

[8] 于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委员会为纪念《民族发展》通谕 50 周年(2017 年 4 月 4 日)会议向与会者作的致词。

[9] 2016 年 11 月 10 日,给第 22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大会(COP22)的致词。参:圣座研讨「整体性的环保」跨部会圆桌会议──前往照料我们的共同家园之旅:《愿祢受赞颂》5 年过后(INTERDICASTERIAL ROUNDTABLE OF THE HOLY SEE ON INTEGRAL ECOLOGY, Journeying Towards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: Five Years after Laudato Si’,)梵蒂冈出版社(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), 2020 年 5 月 31 日。

[10] 梵二大公会议,《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》,26。

[11] 〈在疫情时期非常时刻的祈祷〉,2020 年 3 月 27 日。

[12] 同上。

[13] 参:《众位弟兄》(Fratelli Tutti)通谕(2020 年 10 月 3 日)8;153。

[14. 圣若望保禄二世,《论关怀社会事务》通谕(1987 年 12 月 30 日),38。

[15] 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(2015 年 5 月 24 日),91。

[16] 多米尼加共和国主教团牧函:〈有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〉(1987 年 1 月 21 日);参: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(2015 年 5 月 24 日),125。

[17] 参:《众位弟兄》(Fratelli Tutti)通谕(2020 年 10 月 3 日),125。

[18] 同上,29。

[19] 参:于「人权在现今的世界:成就、过失、否定」国际会议的与会者作的致词,罗马,2018 年 12 月 10~11 日。

[20] 参:于联合国谈判会议:「为达到一具有法律束缚力的工具,以禁止并废除核武」所作的致词,2017 年 3 月 23 日。

[21] 2020 世界粮食日影音文告(2020 年 10 月 16 日)。

[22] 参:教宗本笃十六世,2012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:「以正义与和平教育青年」(2011 年 12 月 8 日),2;2016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:「克服冷漠与赢得和平」(2015 年 12 月 8 日),6。

[23] 向乌干达国会的致词,坎帕拉,1969 年 8 月 1 日。

[24] 〈为发起全球性的教育协议文告〉,2019 年 9 月 12 日。

[25.]《众位弟兄》(Fratelli Tutti)通谕(2020 年 10 月 3 日),225。

[26] 参:同上,64。

[27. 同上,96;参:201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:「手足之情──和平的基础及途径」(2013 年 12 月 8 日),1。

 



Copyright ©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-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