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   Back Top Print

[ AR  - DE  - EN  - ES  - FR  - IT  - PT  - ZH_CN  - ZH_TW ]

教宗方济各向罗马教区信友致词

2021 年 9 月 18 日
保禄六世大礼堂

[Multimedia]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亲爱的弟兄姊妹们,早安!

大家都知道——这并非一件新事!——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进程即将展开,在这进程中,整个教会都会专注于以下三个主干的议题:「以共融、参与及使命来体现共议性的教会」三个主干。这将以三个阶段来进行,由 2021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0 月。这进程被构思为一股彼此聆听的动力。我想要强调这一点:这是一个涉及教会各层面及整个天主子民彼此聆听的行动。(罗马的)代牧枢机(Cardinal Vicar)和各辅理主教之间、各司铎之间、各修会会士之间、各平信徒之间,都要彼此聆听。然后以上各组别之间,也要彼此聆听。大家要彼此聆听;彼此发言,互相聆听。这并非为收集意见,并非为研究,而是聆听圣神,就如默示录上所说的:「有耳朶的,应听圣神向各教会说的话」(默二 7)。要打开耳朶,要聆听,这便是第一个任务。这在于听天主的声音,感受祂的临在,截住祂的步伐和生命的吹拂。厄里亚先知就有过这样的发现:天主常是个突然而来的天主,即连祂经过的步伐和现身也是如此:

「那时,上主正从那里经过,在上主前面,暴风大作,裂山碎石,但是,上主却不在风暴中;风以后有地震,但是上主亦不在地震中;地震以后有烈火,但是上主仍不在火中;烈火以后,有轻微细弱的风声。厄里亚一听见这声音,即用外衣蒙住脸出来。」(列上十九 11~13)

天主就是这样和我们谈话。我们要侧耳细听的,就是这「轻微细弱的风声」,去感受天主的微风。一些释经学者称它为「寂静耳语」,也有人称它为「一缕静音」。

这进程的第一阶段(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4 月)涉及教会的各个教区。正是为了这缘故,我以你们主教的身分来这里作分享,因为罗马教区全心投入这进程,是极其重要的事。如果教宗的教区竟无心投入这事,岂不是丢脸?教宗丢脸,你们也丢脸。

「共议精神」这议题并非教会学的其中一个课题,更不是一个流行语,一个口号,或一个滥用于我们聚会的新名词。绝不是这样!「共议精神」显示出教会的本质,她的形式,她的作风和她的使命。就让我们来谈谈这共议性的教会,但必须避免视它只是个可随意更换的名称或想法而已。我这样说,并不是基于神学意见,也不是当作个人想法,而是根据我们称之为第一部和最重要的一部教会学「课本」,亦即宗徒大事录。

「Synod」一词的含义,有助我们明白它有「同行」之意。(译者注:外语直译希腊文「syn-hodos」有「同行」之意,再引伸成「共议」。中文通常把「synod」一词译作「会议」,此处指世界主教代表会议)。宗徒大事录是一部讲述由耶路撒冷出发,经过撒玛黎雅和犹太,前往叙利亚和小亚细亚,再到希腊,然后以罗马为总结的旅途故事。这故事讲述天主圣言,与那些留心和信从这圣言的人,一起上路的经过。天主圣言跟我们一起同行。大家都是主角,没有人可纯被视为过路的。我们必须好好明白这点:所有人都扮演一定角色。主角不只是教宗、代牧枢机(Cardinal Vicar)、辅理主教。绝不是这样:我们大家都是主角,没有人可纯被视为过路人。宗徒大事录书中提到的各职务,那时仍被视为真正的服务。权柄是由聆听天主和民众的声音而来,二者总分不开。这令赋有权柄的人紧贴着「基层」,因为这「基层」正是他们要提供爱德和信德服务的对象。但这旅途故事,不只讲及地理上移动的经过,它更讲出一种心绪不宁,而这种心绪不宁正是个关键词。如果基督信徒不感到这种心绪不宁,不把它活出来,他就有所欠缺。这种心绪不宁,是由个人的信仰而来的,它令我们衡量做什么更好,什么该保持,什么该改变。这故事告诉我们,原地不动未必对教会是好事(参阅:《福音的喜乐》,23)。这移动是顺从圣神的结果,祂才是这故事的编导,当中各人都是心绪不宁的主角,总不停顿下来。

伯多禄和保禄不只是个性各异的人物,而是两位所代表的、比他们更宏大的视野,能就所发生的事情作反思,展示出一种信仰危机意识——这是另一个要牢记的关键词:「展示出一种信仰危机意识」——驱使他们勇于尝试、发问、改观、犯错及从错误中学习,尤其是在困难中抱有希望。他们都是圣神的弟子,圣神为他们指点宣讲救恩的路线,为他们开辟门路,推倒围墙,打破枷锁,开拓新境界。这可代表我们要出发、改道、摆脱那些令我们裹足不前的信念,使我们与人同行。

我们可看到圣神怎样驱使伯多禄,令他前往外教人百夫长科尔乃略之家,即使他也曾踌躇过一会。你们还记得:伯多禄之前曾见一个令他感到不安的神视,当中他被要求进食所谓不洁的食物,虽然他得到保证,天主所洁净的不可再视为不洁,但他仍感到困惑。他正设法理解这事的时候,刚好科尔乃略派来的人到了他那里。科尔乃略本人之前也获得了神视和指示。他虽是个罗马官员,却虔诚和受犹太教感染,但仍未完全归依成为犹太教徒或基督徒:他仍过不了任何宗教「关卡」。他虽是个外教人,却获启示知道他的祈祷已蒙天主俯允,且他要派人邀伯多禄到他家来。就在此时,正当伯多禄犹豫未决,而科尔乃略在不知之云中引颈企盼之际,圣神化解了伯多禄的抗拒,揭了传教史的新页。圣神就是这样行动:没错,就是这样。两人的相遇,展开了基督信仰最美丽的一个阶段。科尔乃略倒履相迎,俯伏在伯多禄脚前,后者扶起他说:「起来!我自己也是个人!」(宗十 26)。我们都这样说:「我是人,我们都是人!」我们大家都要这样说,连主教们在内,大家都要说:「起来!我自己也是个人!」圣经强调伯多禄跟科尔乃略亲切谈话(参阅:宗十 27)。基督信仰常应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,消弭差异和距离,把它们转化成亲切和亲近。教会灾害之一,更准确的说是错乱之一,就是那把司铎和主教与民众区隔的圣职主义。与民众区隔的主教和司铎,只成了官员,不再是位牧者。教宗圣保禄六世爱引用泰伦斯的格言说:「我是人,没有什么有关人性的事非关我。」伯多禄与科尔乃略的相遇,解决了一个难题,有助作出随便向外邦人直接传教的决定——正如伯多禄所说的——深信「天主是不看情面的」(宗十 34)。我们不能以天主的名义去歧视他人。在我们之间,歧视也是一个罪过:「我们是洁净的,我们是选民,我们属这个知晓万事的运动,我们是⋯⋯。」不是这样的。我们所有人都是教会。

你们都知道,我们是不可以脱离这个不设界限的宽大和殷勤的园地,去理解「教会的大公性」。成为教会就是朝着天主的胸襟前进。我们再回到宗徒大事录去,那里出现了如何组织信友数目日渐增多的问题,尤其是援助 穷人的需要。有人指出寡妇们被忽略了。要解决问题,就要聚集门徒一起,于是大家共同作出决定,要委任七个人全职负责服务(diakonia),负责照顾膳食(参阅:宗六 1~7)。教会就这样靠着一起辨别辨明,因应需要和生活的现实,以及借着圣神的力量,一起同步向前迈进,这就是她的共议性。但圣神一直是教会内的伟大主角。

此外,不同的看法和期望也会产生冲突。我们不要害怕:今日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我们巴不得能这样争论一番!这都是顺从圣神和向圣神开放的标记。有些冲突甚至会达至激烈程度,就如有关为外邦人行割损一事,直至被称为耶路撒冷会议有所决定为止,这亦是第一次教会会议。即使今天 , 也 有 人 会 对 事 情 抱 僵 化 的 态 度 , 局 限 了 天 主 的 宽 宏 大 量(makrothymía),即祂那富于耐性的目光,宽大的目光,长远的目光:天主放眼远观,天主并不急躁。僵化就是另一种对天主忍耐的歪曲,这是违反天主至尊的罪过。即使今天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。

事情是这样发生的:一些由犹太教归依过来的人,自我指涉地坚持说,谁若不遵守梅瑟法律,便不能得救。他们这样回驳保禄,因他宣布人直接因耶稣的名而得救。他们反对保禄的做法,无异于放弃接纳由外邦归依的人。保禄和巴尔纳伯遂被派往耶路撒冷,去见宗徒和长老。这并非易事:对这问题的不同立场,看似难分难解,大家辩论多时。问题在于承认天主有行动自由:任何事物,不管是人的出身,还是他的伦理和宗教背景,都不能阻挡天主进入人心内。当大家都认同,那「洞察人心」的天主──一位认识人心的专家──也亲自肯定外邦人可以得救,「因为祂赐给了他们圣神,如同赐给了我们一样」(宗十五 8),僵局就因此打破。这样,大家对这事的看法都得到尊重,同时遏止了过份的行为。大家很重视伯多禄与科尔乃略的经验,以致在「最后文件」中,记录了圣神怎样在这作决定的过程中行动,以及祂经常启迪人的智慧:「因为圣神和我们决定,不再加给你们什么重担」(宗十五 28),除非是必需的事。「我们」:在这次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中,我们要一起走,好能说出「圣神和我们决定」这句话,因为你们在圣神的引领下,要彼此不断对话,还要与圣神对话。你们不要忘记这句话:「圣神和我们决定,不再加给你们什么重担。」「圣神和我们决定」:在这次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过程中,你们要设法可以这样说。如果这过程中没有圣神临在,这只算是一次教区性的议会,而不是一个「共议性的」世界主教代表会议。我们并非要举行一次教区性的议会,也不是一次研究这个或那个问题的研讨会:我们要做的是彼此聆听和聆听圣神的过程,彼此讨论和与圣神讨论,那也是一种祈祷方式。

「圣神和我们。」然而,单打独斗的诱惑常存在,代表着一种替代式的教会学——支持这种替代式教会学的,大有人在——就好像主耶稣升天后,留下了一个空缺要我们去填补一样。绝非如此,主留给了我们圣神!耶稣说得很清楚:「我也要求父,祂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,使祂永远与你们同在。【......】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」(若十四 16、18)。教会便是这许诺实现的圣事或标记,正如《教会宪章》(1)所说:「教会在基督内,好像一件圣事,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,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。」这句话反映出耶路撒冷会议的见证,否决那些固执地要取代天主位置的人,他们企图以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信念去组织教会,迫使教会建立战线,设立令人感到自责的关卡,形成一种亵渎天主无条件施与恩惠的思维。每当教会以言以行,见证天主那无条件的爱和那包容的宏大胸襟时,教会才显出她真正的大公性。教会在内外都感受到一股推动力,把它推展至各个时空。这股动力和能力都是源自圣神:「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,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,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,并直到地极,为我作证人」(宗一 8)。领受圣神的力量去作见证:这就是我们教会要走的路,我们如果在这路上行走,我们便是教会。

一个共议性的教会,亦即主曾许下圣神要和我们在一起的圣事教会。只要我们加强与圣神和来世的密切关系,便能体现出这教会。感谢天主,争议经常存在,但要找到解决,便要靠聆听天主的话和祂在我们当中的声音,藉祈祷和开眼细察四周的一切,实践一个忠于福音的生活,以一个旅途式的释经,去查考天主启示的话,这种释经能持守着宗徒大事录内所展开的旅程。理解和诠释的方式,是非常重要的。一个旅途式的释经,就是继续上路。这是指梵二后开始的旅途吗?不,是指首批宗徒所开始,而仍在继续的旅途。当教会裹足不前时,她就不再是教会,而是个美丽的善会,因为她把圣神困在笼中。旅途式的释经,能持守宗徒大事录内所展开的旅程。若不是这样,便会令圣神屈辱。古斯塔夫・马勒(Gustav Mahler)认为——我在其它机会上也曾说过——忠于传统不在于崇拜灰烬,而是要保全薪火。我想问问大家:「展开这共议性的进程前,你们较想做什么?要固守教会的灰烬,亦即你们的善会,你们的小组,还是要保全薪火呢?」你们更想崇拜自己的东西,即那些把你们重重围住的事物——我属于伯多禄,我属于保禄,我属于这个善会,你们是他属,我是司铎,我是主教—— 还是你们奉召去守护着圣神的火呢?马勒是个伟大的作曲家,但在反省上也是位智慧大师。《启示宪章》8 引述致希伯来人书的话说:「『天主在古时,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,借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』(希一 1),但仍不断地与祂爱子的净配交谈。」圣文生・莱林(Vincent of Lérins)曾讲过一句很巧妙的话,他把成长中的人类,与代代相传的传统作比较,认为若不让「信德的宝库」不断进展,就不能把它保存下来,这宝库要「经年累月得巩固,与时并进以发展,岁月流长臻至善」(Commonitorium primum, 23, 9: ‟ut annis consolidetur, dilatetur tempore, sublimetur aetate”)。这就是我们旅程的特色:事实就像水一样,神学事实也亦然:水若不流动,便会停滞发臭。一个停滞不前的教会,便会开始败坏腐化。

请看,我们的圣传是如何像一个发酵的面团,在这发酵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它成长;在这面团内,融合正逐渐形成:一起同行实现出真正的共融。在这点上,宗徒大事录也有助于向我们说明:共融并不会抑制相异。这正是五旬节令人惊讶之处,那时语言相异并不构成障碍:虽然大家彼此陌生,但因了圣神的力量,「每人听见他们说我们出生地的方言」(宗二 8)。大家都感到亲切如家,同途虽各异,却能并肩共往。(请恕我谈得太长了,但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是件严肃的事,我就继续说好了.......。)

我们再回到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进程上:教区阶段极其重要,因为它实现聆听全体已受洗的信友,而他们就是那享有不能错的信仰意识(sensus fidei in credendo)的主体。要摆脱对教会有一个僵化的形象,会遇到不少阻力:在这形象中,长官和下属、教导者和受教者,清晰分明;但这却忘记了天主喜欢颠倒位置,如玛利亚说的:「祂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,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」(路一 52)。一起同行,易看到教会的横向面,而非她的上下直向。共议性的教会却清除这横向面上的障碍,好能看到升起的基督旭日:兴建阶级的华厦,只会把她遮盖起来。牧者与天主子民同行:我们作为牧者,与天主子民同行时,时而领前,时而当中,时而在后。善牧要这样行走:领前作引导;当中作鼓励,以免忘记羊群的气味;在后是因为人民也有自己的「嗅觉」,可以找到旅程上的新途径,也能在迷路时寻回去路。我想强调这点,也为提示本教区的主教们和司铎们。在这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进程中,他们要问:「我能否行走,能否走在前面、当中和在后?还是只会留在主教座上,头戴礼冠,手拿牧杖?」与羊群混在一块儿,却不失为牧者而非羊群:羊群知道我们是牧者,他们知道分别何在。牧者走在前面作引路,留在中间去感受人民所感受,尾随为协助那些较为后方的,同时让人民以自己的嗅觉去找更好吃的青草。

信仰意识赋予全体信友执行耶稣基督的先知任务的尊严(参阅:《教会宪章》,34~35),让他们能辨别出今日活出福音精神的途径。这就是羊的「嗅 觉」所在,但我们必须留意,在救恩史上,我们在上主牧者前都是羊。这图像有助我们明白,促成这「嗅觉」的两个特点,一个是个人的,另一个是团体的:我们都是羊,也属羊群之一,而这里所指的羊群代表教会。我们在日课经的诵读日课中,刚读到奥思定的「论牧者」,当中有这样一句说:「同你们在一起我是羊,为你们我却是牧人。」个人和教会团体这两特性是分不开的:若不参与教会的生活,便无法有信仰的超性意识,因为这不纯是一种天主教活动,却尤其应是那种藉怀有「基督所怀有的心情」(斐二 5)而获得的「意识」。

运用这种信仰意识时,不能只限于传达我们就这个或那个议题,或对某教义或某教律的看法,作意见交流。不,那些只是工具,是言辞的表达,是教义或教律的表述而已。以大多数和少数作分别,这种思想也不应得逞:那是议院的做法。多少次,那些被人「弃而不用的」竟成了「屋角的基石」(参阅:咏一一八 22;玛廿一 42),那些「远离的」竟成了「亲近的」(弗二 13)。那些屈处边沿的、贫穷的、没有希望的,竟被选作基督的圣事(参阅:玛廿五 31~46)。教会就是这样。每当某些组别想突出自己时,他们都没有好结果,甚至否认救恩,陷于异端邪说。我们可记得那些曾声称令教会向前迈进的异端,如白拉奇主义(pelagianism;译者注:否定原罪及圣宠之重要性)和杨森主义(jansenism;译者注:强调原罪彻底破坏了人之本性,主张人无自由意志,基督救世只限于预定者)。所有异端都没有好结果。唯识论(gnosticism;译者注:强调唯由知识,始能得救)和摩尼派(manichaeism;译者注:主张善恶二元论)一直设法诱骗教会。我们非常用心令礼仪庆典进行得尽善尽美,那是无可厚非的,那原是好事——虽然我们有时只为自我安慰而做——但金口圣若望(St. John Chrysostom)却提醒我们:「你想尊敬基督的身体吗?那么你就不要让他在自己的肢体内受到轻慢,即不要让穷人衣不蔽体。你不要在教堂这里以锦绣绸缎来尊敬他,却让他在外面寒风澟烈下赤身露体,而置之不理。那曾说『这是我的身体』的,更以说话肯定这事实说:『你们见我饿了,却没有给我吃的』,并且说:『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,便是没有给我做』」(In Matthaeum Homiliae, 50, 3)。「我的教宗啊!你这话有什么意思?所有穷人、乞丐、吸毒青年,这些社会所遗弃的人,都要有分于这世界主教会议吗?」亲爱的,你说得对。因为这不是我说的,而是主所说的:他们都是教会一分子。以至如果你不邀请他们(方式仍有待商榷),或如果你不设法走到他们那里,陪伴他们片刻,去感受一下他们所感受的,而非只是感受他们所说的——即使他们或许会辱骂你——那么你仍未做好这会议所应做的。这会议无远弗届,包括所有的人在内。这会议也是谈及各人问题的 好机会,谈及我作为你们主教的问题、辅理主教们的问题、司铎们和平信徒的问题,以及善会会员的问题;这些问题一概包括在内!但如果我们不让社会这些「问题人士」,即这些被社会遗弃的人参与其事,我们便无法真正处理好自己的问题。这点是很重要的:应让自己的问题在对话中浮现出来,无须加以辩解。你们不要害怕这样做!

我们要自觉属于一个得蒙天主许诺的大民族,朝着一个未来迈进,为能参加天主为万民所预备的盛宴(参阅:依廿五 6)。在此,我也想说明「天主子民」这观念,因为对此也有些僵化和引起分歧的诠释,纠缠于一个排外和特权的思想内,就如他们解释「召选」的观念时一样,先知们早已加以纠正,并指出应如何正确明白过来。作为天主子民并非一个特权,而是某人所领受到的恩赐【......】为他自己?不,而是为了众人,这恩赐是要送给别人的:这是一项使命。召选是某人为了大众而领受的恩赐,是我们为了他人而领受的,它既是一个恩赐,又是一项责任。这责任就是不但要以言,也要以行去见证天主的奇妙化工,使人对之有所认识,从而发现天主存在于世上,并接受祂的救恩。召选既是一个恩赐,那么问题就是:我之身为基督徒,我的基督信仰,怎样才能送给别人?天主普救世人的意愿,是藉圣子的降生而实现于历史和赐予整个人类的,好让众人借助教会,能成为天主的子女,并彼此成为弟兄姊妹。这样便能实现天主与人类的全面和好,而教会正是整个人类团结的标记和工具(参阅:《教会宪章》,1)。梵二前,这种思想藉仔细研读教父著作早已成熟,视天主子民是迈向天国的实现,迈向天主所创造和深爱的人类的大团结。我们按宗徒的承传所认识和经验的教会,应自觉是与这普遍召选有关,并要为实现这事而努力。我就是依照这精神,写下了《众位弟兄》通谕。正如教宗圣保禄六世所说的,教会是人道的导师,今天她更要成为兄弟情谊的学堂。

我为什么要对你们说这些事?因为在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进程中,聆听必须顾及的信仰意识,但我们也不应忽略一切来自我们最意想不到者的「直觉」:这虽属「游离分子的嗅觉」,却同样有效。圣神自由地行事,不受任何局限,更遑论会受到人们所属羣体的限制。堂区若要成为小区内众人之家,而不是私人会所,你们便要开放门户,不要只理会那些常客,或那些与你们臭味相投的人,他们只占不多于百分之 3、4 或 5。要让所有人进来⋯⋯,你们也要亲自出去接触他们,让他们提出问题,视他们的问题为你们的问题,与他们一起同行:圣神会带领你们,你们要信赖圣神。不要怕与人交谈,即使这交谈令你们感到惊愕:要知道,这是救恩的交谈。 9 你们不要气馁,要准备面对意料以外的事情。户籍纪廿二章有段记载,讲述一头母驴竟成了天主的先知。以色列民快要结束走向福地的漫长旅程。他们过路时,摩阿布王--巴拉克感到震惊,遂想借巴郎术士的能力去阻止这民族,以避过一场战争。这位术士既相信天主,遂求祂指示应如何是好。天主告诉他不要听从王的话,但他在后者坚持下,作出了让步,骑上母驴去完成任务。但那头母驴看到天使拔剑阻挡,表示天主不准许这事,遂掉头而去。巴郎拉住牠、打牠,也不能令牠重新上路。直至那头母驴开口与这术士对话,令他开眼明白过来,把他原先诅咒和死亡的任务,转变成祝福和生命的任务。

这故事教训我㥃,要信赖圣神常会令我们听到祂的声音。连一头母驴也可成为天主的声音,令我们开眼,在我们犯错时矫正我们。连一头母驴也能做到的,一位已受洗的信友、一位司铎、一位主教、一位教宗,更能做到。只要信赖圣神,祂会利用整个受造界向我们说话:所欠的只是我们洗耳恭听。

我到这里来鼓励大家,要认真看待这个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进程;我对你们说,圣神需要我们。这话是真的:圣神需要我们。你们要彼此聆听,便会听到祂的话。不要错过或排除任何人。不要只靠重组架构来巩固自己—— 这是个大错觉!——给予训导,举办退省和讲座,或发出指引和计划—— 这些固然都是好事,但这些只是附属于另一事情,亦即是要重新发现我们是一个人民,愿意彼此同行,并与世人一起同行。在罗马的人民,包括各种不同的人,且都是来自不同处境:这是何等丰富,充满各色各样!但我们必须跨越那百分之 3~4 与你们关系最密切的人,出去聆听其它的人,即使他们有时甚至会辱骂你们,把你们赶走,但你们必须知道他们所想的,却不要把我们的看法强加于他们:要让圣神向我们说话。

在这新冠疫情之际,天主推动教会的使命,使她成为治愈的圣事。我们的世界发出了它的哀号,展现了自己的脆弱:我们的世界需要治愈。

大家鼓起勇气,努力向前迈进!多谢各位!

 

(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)

 

 

 

 



Copyright ©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-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